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川报:“一门三苏”塑造城市灵魂

新闻来源:四川日报      

更新时间:2016-12-23 09:13:32      

责任编辑:


——眉山市发展理念创新观察(中)

川报记者 方小虎 张守帅 袁丽霞

面向未来5年,眉山将继续坚持“三城”建设:现代工业新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活品质之城。最近,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提升至各类创建的“优先级”,要求必须“集中精力”“集中力量”。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印记和灵魂。建市以来,眉山城区人口增加4倍,建成区面积增加3倍,城市每一次“长大”,都伴随着改造开发和遗产保护的新旧“存废之争”。

留住历史根脉,老城保护迫在眉睫。

眉山市城乡规划局刚刚公布了城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规划方案,棚户区退、公园进,“抽松老城”计划令人耳目一新。

以文化立城、立业、立人,眉山虽是四川最年轻的地级市,但在城市特质的追求和塑造上,有其“老成”的一面。

眉山有这样的底气。苏洵、苏轼、苏辙“一门三进士”,唐宋八大家独揽三席,这样的佳话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东坡文化成为眉山城市建设依赖的“战略资源”。

符号会说话 一眼望穿“川西宋式”

历时近三年彻底修缮,三苏祠博物馆今年4月重新开馆,眉山最宝贵的遗产和精神财富重现光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企业搞旅游开发,试图把外国的一组知名建筑复制到山顶上去,打造广被诟病的所谓“山寨洋地标”。

“这算搞建设还是搞破坏?”群众的举报信和现场照片送到领导的案头。眉山要靠自身生态和文化吸引人,保护和自信弥足珍贵。

但在城市水泥森林普遍缺乏地域文化的当下,眉山的城市建筑彰显文化特色并不容易。当地也没有两宋时的建筑遗存,靠拢东坡文化很考手艺。

这注定是个苦苦跋涉的过程。2013年,市委决定进行“文化立城”专题攻关,规划、文化、古建筑设计研究人员大会战,从古迹、文献、资料中寻觅线索,定义了一种“新”的建筑表现形式——“川西宋式”,即两宋时的川西建筑样式。

建筑符号被群众接受,才有生命力。复建宋代眉山四座城门楼,率先应用了这种风格。

古城门楼对称分布在眉州大道两侧,从眉山往洪雅方向,以北为拱极门,以西为阜城门,以东为安澜门,以南为文明门。

2014年4月,古色古香的城门楼亮相。翘脊飞檐,红柱花窗,华灯绽放时,流光溢彩。“晚上看,像是天上宫阙、人间仙境。”时任眉山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刘友洪说,一看到城门楼就知道眉山到了,其文化符号作用显著,寄托着在外眉山人的浓浓乡愁。

打造城门楼小试牛刀后,眉山又相继打造出东坡宋城、眉州公馆、九巷十坊等城市街区,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点和文化地标。

同样的建筑符号,能够应用到现代建筑才算成功,不然,也只是一域一景的符号。眉山选择从天际线入手。

“天际线属于全体人民,不能让开发商和个人任意为之。”2014年,结合传播东坡文化,眉山面向全国举行特色屋顶构架样式设计方案征集评比,为新建楼房确立了20多个可选方案,为楼房加个“文化顶”,这样下来,眉山城住宅楼不仅克服了千楼一顶、千楼一面,而且从设计上控制住了住户在楼顶乱搭乱建的空间,避免了楼顶上乱搭乱建的现象。

从红色斗拱状路灯到古色古香的建筑外貌,行走在眉山城,无处不在的符号语言,提醒着这是一座有历史有底蕴的城。

融入“东坡味” 三苏文化成风化人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祠的一副门联,诉说着两宋时期的眉山荣光。在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看来,地方文化是独特的“战略资源”,眉山的“三苏”名人资源不可多得。

11月底,眉山市委书记李静在眉山市第四次党代会上作报告,15次提及“东坡”。她说,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有历史、有文脉、有乡愁”的城市文化核心区域,重现眉山“两宋荣光”。

既然选择了东坡文化为内核,就要发挥它浸润人心的作用,融入到城市和生活中,体现在每个公民的言行中。

随着“百园之市”工程加快推进,眉州大道仅核心段几公里便横向连接起五个主题公园:苏洵公园、苏轼公园、苏辙公园、东坡竹园、苏堤公园。

去年10月,眉山最早的公园——东坡湖公园启动全方位改造,被命名为“苏母公园”。“难道眉山只有苏姓?”有群众不解,找到网上公开的李静的手机号码发短信询问。

李静向他解释,一是为了凸显城市文化特质,二是主题公园不只改名那么简单,还有实际的功能在里面。

“老苏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母程夫人勉夫教子的故事,写进《三字经》。苏母公园的规划一出来,群众释然了,公园突出亲子体验、劝学以及苏家家风育人,妇女儿童中心也要建在里面。

家风的确对“三苏”父子特别是苏轼廉洁奉公、以民为本的为官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引起了中纪委、省纪委的重视,眉山正按要求拍摄制作“三苏”家规家训家风专题片。

全市各类学校也建亭台轩榭等特色人文景观,让东坡经典诗篇“上墙”,切实做到“栏有东坡名句、墙有东坡理念、网有东坡故事”。

“把公园、建筑等修出文化味,靠设计施工建设单位不行,他们研究不深,方案千篇一律,甚至文不对题。”眉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曾强说,眉山成立中国苏轼学会、三苏文化研究院,专家在城市建设和公园打造中发挥着“权威”的咨询作用。

三苏诗歌辞赋有大量关于植物的描述和咏颂,竹子、桃树、海棠、银杏……眉山就此组织苏学专家和园林专家编撰了一本“宝典”,用于指导公园植物的栽种和相关诗词的引用。眉山道路景点命名、公园一草一木,皆有讲究、出处和考证。

“抽松老城” 历史文化永久延续

“跨江东进,拥江发展。”2012年,眉山拉开岷东新区建设序幕,城市发展空间获得极大延展。

新城新貌、古城古韵,新旧交相辉映,眉山城市建设定位更加自信。“管好建筑四个立面是重要抓手。”刘友洪说,眉山新城区采用“米墙红顶”主色调,老城区采用“粉墙黛瓦朱窗”主色调,“建筑企业要先做外观小样,通过了才能大面积施工”。

陈仲文的视线,却聚焦到淹没在荒草丛、棚户区、菜市场的古城墙。与三苏祠、通惠桥一起,古城墙被并称为眉山悠久历史文化仅存的“三大古元素”。

眉山现存的古城墙早些年险被拆除。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一方打算原址新建其它建筑,引起很大反响,“留下历史符号”的呼声强烈。

经过大半年拉锯式协商,老城墙得以保留。人们对它的保护,却依旧忧心忡忡。2013年,眉山启动古城墙保护性维修,一年后,东门段首次亮灯。今年以来,眉山又在那里规划建设古城墙遗址公园和历史文化街区。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眉山组织力量开展了“城市修补课题研究”,一个核心理念是,强化千年古城的城市格局,老城居住人口只减不增,绿地只增不减,实施“抽松”行动,纾解功能,同步“繁荣新城”。

今年4月1日,眉山召开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动员大会,吹响深度挖掘东坡文化和保护老城的“攻坚战”冲锋号。

李静在会上强调,要突出抓好规划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保护、文化古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重点领域,她特意点到要抓好眉州古城墙等一批重大项目,确保各项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老城区集中着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保护更应注重规划的引领作用。10月底,在遵循《眉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基础上,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古城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规划,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经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

备受关注的古城墙,让人们长舒一口气,其被定位为“桃园拥城墙、登楼拜奎星”,规划目标是打造集古城墙、科举文化建筑与传统园林相互融合的历史文化街区。

恢复中的古城,将为这座城市盖上一枚独具特色的印章。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