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6-11-28 09:55:08
责任编辑:
眉山网记者 黄馨月
仓廪实而知礼节。过去五年,我市财政“仓廪”渐入佳境。那么,管钱的“大掌柜”都将钱用到了哪里?——惠民生、促发展、谋跨越,全市财政系统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十二五”期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全市财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增收、发展、民生、改革”等方面不断发力,财政收入持续突破,重点支出保障有力,改革管理创新有效。2014年,市财政局被省财政厅确定为全省“两依”工作示范点。2015年,市财政局被评为全省财政工作先进集体,在全省财政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市财政局还连续多年获得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创一流目标考核先进集体,连续三年在全市政风行风暨发展软环境综合测评中获“其他管理和服务类”第二名……
举行全市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知识竞赛。
成绩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支持的结果,是全市财政系统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更是“管家”水平不断提升的结果。
平衡收支巧“当家”
对于眉山这样一个经济总量不大的年轻城市,增加财政收入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近年来,我市财政系统不断兴财源、抓征管、重争取,着力壮大财政实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
2012-2015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保持2位数高速增长。预计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0.2亿元,比2011年增加56.15亿元,增长165%。五年来,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连续超过2个市,全省排名提升2位。2014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5.2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8%,居全省第6位。2015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80亿元大关,实现83.1亿元。收入不断壮大,财政支出也有保有控。今年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1.8亿元,增长26.8%,居全省第2位;市财政局严格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序列安排支出,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全市民生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80%以上;市财政局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关规定,加强预算执行全过程动态监督,按照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一律不安排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方面的资金,市本级“三公”经费明显下降,2013年下降10.5%,2014年下降38.1%,2015年下降28.3%。
“财政的巨大作用就是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市财政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着力转变财政支持方式,变直接补助为间接支持,充分发挥其撬动放大效应,让财政资金成为银行资金的杠杆、社会资金的磁场、PPP投资的支撑。建立了3亿元的企业应急临时周转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整合工业专项资金1.1亿元支持,集中用于撬动放大的7,000万元,注册市工投公司和增资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市财政局积极推行PPP模式,研究制定了PPP项目入库操作规程、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估规程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规程,统一规划、精准推介,建立健全财金互动体系,出台《市本级政府可调控资金与银行支持地方发展挂钩考核办法》等配套政策,鼓励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开发专门金融产品、简化信贷流程等加大对PPP模式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今年8月2日,我市在成都举行了眉山市PPP项目推荐会,向社会公开推介PPP项目工程包40个、子项目133个,总投资金额约2050亿元。
与此同时,财政部门多措并举管控财政风险,实行月统计分析、新增债务审核、新增债务备案、风险警示、有计划偿债等五项制度,促进政府性债务管理全面规范。建立了全方位、全口径的政府性债务数据库,对市、县两级系统内外债务包括上级财政未统计的国有企业债务、政府隐性债务均全部纳入统计范围。及时落实工业、现代农业、三产等发展资金,促进产业跨越发展。及时落实岷东新区、天府新区仁寿区域和彭山区域、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工业新城、铝硅园区、金象园区等补助资金,促进区域跨越发展;及时落实东坡岛、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东坡宋城”、“两宋荣光”眉州大道、“绿海明珠”、“千湖之城”、“四箭齐发”、四大文化主题公园、交通中心、岷江大道、东坡泡菜城、洪雅旅游、青神竹编等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促进项目开工竣工;支持企业转型升级,2013年还推行了涉企收费“一费制”缴费服务管理制度。
推进改革促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财政工作的发展更离不开改革。
近年来,我市财政系统结合眉山实际,不断改革创新,从“完善市区财税体制”、“一步到位‘四本预算’”、“实施扩权强县改革”、“推进预算信息公开”、“转变财政支持方式”等多方面入手,使财政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任何改革都不能一蹴而就。我市财政改革的步子同样迈得坚实、稳定。2014年,按照“核定基数、确定比例、统一征收、分级入库”的原则,我市创新优化市本级、东坡区和市级工业园区财税体制,按照市本级和东坡区近三年税收收入及附加比例确定市区税收收入分享比例为52:48,实现财力下沉,让利于区、园区。2014年,洪雅、丹棱和青神三县继仁寿县、彭山县之后也被纳入了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县,我市结合实际,充分考虑扩权县财力困难等因素,适度让利,让扩权县充分享受到改革红利,共同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在此基础上,以建设全省“两依”示范点为契机,以东坡区太和镇作为全市“两依”试点乡镇,推进基层财政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业务运行,防范乡镇财政风险,探索“乡财乡管”,壮大乡镇财力,激发乡镇活力,调动乡镇养税、协税、护税、管税的积极性,增强乡镇自主管理能力。东坡区太和镇重点围绕村镇财务管理,针对过去村级财务家底不清、账务处理不规范、财务人员不专业、财务收支不明晰等问题,创新实施以“三个三机制”为核心的“镇统一管理、村自主使用”村财镇管财务管理制度。自2014年太和镇实施该项制度以来,全镇各村办公费和其它经费降幅达50%以上,共节约资金60余万元,全部投入了村级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有效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
眉山市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在成都隆重举行。
按照新《预算法》要求,从2015年起一步到位全面编制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并将“四本预算”和全部市级部门(除涉密事项外)综合预算全部提交市人代会审查。今年,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我市还将“四本预算”提交市人代会审查后向社会公开,在内容上细化至项级科目,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信息公开的部门个数由2012年的10个增加至104个(除涉密部门外);着力转变财政支持方式,变直接补助为间接支持,充分发挥其撬动放大效应,让财政资金成为银行资金的杠杆、社会资金的磁场、PPP投资的支撑。与此同时,努力盘活多年“趴窝”的财政存量资金,极大地唤醒了“沉睡”的资金,释放了活水源头。
有付出必定会有收获。因为改革创新,我市财政工作得到市委和省上的认可。2016年5月,省人大在眉山召开《预算法》执行现场会,对眉山工作开展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而在2014年8月,市财政局就被省财政厅确定为全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示范点。市委、市政府还将“两依”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写进了市党代会报告,眉山“两依”工作受到省财政厅肯定。
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制度文件。
好钢用在刀刃上
如何让好钢用在刀刃上?监管对此作用巨大。为完善制度建设和加强财政监管。2014年起,我市陆续清理废止了10余项不符合规定的资金管理文件,新制定了“四费”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工作的意见》、《眉山市政府性债务管理规定》、《关于推进开放式决策的实施意见》、《眉山市财政预算听证管理规则》等30余个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逐步构建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此外,创新实施了“四个一”机制,即一套符合新规定新要求的制度、一张明白卡、一个跟踪监督检查机制、一个口子管理政府性资金,对财政监督工作实行全方位监督、全过程监督、全员监督、监督结果全面运用,强化规范监督、源头监督、适时监控。2014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全市“乱发钱物”专项检查、“四费”执行情况专项检查、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盘活存量资金等12项财政专项检查。
与此同时,市财政局还不断优化政府采购。2012年底,充分利用四川省政府采购网络平台和眉山市公共资源交易网政府采购专用模块,实现网上申报采购计划、备案采购文件、发布采购公告,供应商网上下载采购文件并报名参加投标等功能。2013年7月,在全省所有地市州中率先开始运行网上竞价系统,对通用项目实行电子竞价。
全面编制四本预算和106个市级部门预算,并提交人代会审查。
市财政局还创新建立“1+9+9”内部控制体系,实现财政业务和内控管理的信息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其经验被财政部在全国推广。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过去五年,我市一批批项目落地、发展;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企业发展壮大,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也涵养了大批基础财源,为眉山决胜“两个率先”,实现“五个先行”,奋力建设天府新区增长极、大都市区新高地提供坚强的资金保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