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非遗·纵览”:文化眉山 大美“非遗”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6-07-17 09:01:04      

责任编辑:


  
  眉山网记者 熊莉 文/图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眉山是苏东坡的老家,是一座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三苏”文化、忠孝文化、长寿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诗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竹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唢呐艺术之乡”、“中国民间台会艺术之乡”。

  眉山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正努力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的就是要让眉山人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则是我市重要的文化资源,一项项令人拍案称奇的文化技艺,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时间洗礼,犹如一颗颗散落民间的珍珠,迸发出绚丽的光芒,承载着眉山人民的乡音、乡情,在眉山文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在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部分像抬工号子、杆秤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类、民间文学类的“非遗”项目正遭遇“后继乏人”的困难局面,面临消失的危险。我们不得不加快保护的脚步,奋力留住属于眉山人的乡愁,让祖辈遗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开枝散叶。


一位青年正在学习竹编技艺。记者  杨槐  摄  
 

  千年文脉 “非遗”文化光芒四射

  青神竹编是目前我市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表现的名人字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精美艺术品栩栩如生,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伐竹而归,锯竹、刮青、去黄、分层、凉干、刮薄、三防处理、染色、开丝、编织、整理、装裱,从竹到细如发丝的竹丝,从竹丝到薄如蝉翼的竹编,一道道工序,一丝不苟,灵性的技艺展示着竹文化的独特魅力。

  丹棱民间唢呐历经100多年的传承,祖传孙、父传子,夫妻、兄妹、父子、祖孙三代同台演出屡见不鲜,现存曲牌《将军令》、《望娘调》、《步步高》、《小开门》等20余首古曲。在丹棱广大农村,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春分、端午、中秋、春节等时令节气皆请唢呐艺人吹奏唢呐,以寄托喜怒哀乐之情。

  青神瑞峰端午龙舟节又称瑞峰“大端阳”,是以划龙舟表演为主要内容,这项每年端午节在青神县瑞峰镇举办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现已举办28届,目前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增加了鸡公车迎娶新娘,牛灯、舞狮、耍龙、拉旱船、踩高跷、放河灯等活动项目。


老师正在讲授竹琴演奏技巧。记者  张忠苹 摄  

  仁寿抬工号子是抬工们创造出的特定暗语,以歌唱的形式协调步伐节奏,号子句式整齐,音韵协调,铿锵上口,诙谐幽默,寓意深刻。
  ……
  眉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涉及方方面面,水墨盎然的捻条画,叹为观止的手指画,笔走龙蛇的火绘,深藏大山的复兴锣鼓,彭山三月三朝山会,洪雅五月抬会,瑞峰龙舟会,技艺精湛的汉阳杆秤,东坡肘子,仁寿芝麻糕,这些在时间长河中传承下来的瑰宝,将眉山的非物质文化彰显得淋漓尽致。

  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非遗”资源项目189个,其中口头文学34项、民俗10项、传统美术14项、传统音乐22项、民间舞蹈21项、传统戏剧6项、传统曲艺11项、传统技艺42项、传统礼仪7项、传统节庆3项、传统体育和游艺11项、传统杂技1项、传统医药7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项、省级13项、市级39项,四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名录保护体系已初步建成。


川剧喷火表演。记者  张忠苹  摄 

 
  传承保护  让“非遗”项目活起来

  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市特别重视对全市“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我市先后成立“民保工程”领导小组、“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和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经费和编制上给与了最大支持,同时还制定了《眉山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眉山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方案》,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为提升全市‘非遗’工作人员理论水平、业务工作能力,我市还专门邀请了相关专家对全市从事“非遗”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专题辅导教学、培训,组建了一支有专业技能、有强烈责任感的“非遗”保护人才队伍。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我市在“非遗”保护中坚持的原则,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我市花大力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两次“非遗”普查工作,通过文字、录音、录像、图片等各种方式,对全市的“非遗”资源进行真实、系统、全面记录。不仅如此,我市还创建了“非遗”数据库,市级以上和濒危“非遗”项目都被记录入库并上网,查阅者只要打开数据库,对非遗的“前世今生”就能一目了然。


眉山非遗摄影展吸引众多市民关注!

  “现在对眉山的‘非遗’还是有一些了解,比较喜欢这种传统的东西。”眉山市民张瑞说,他通过各种形式的图片展了解了我市的“非遗”项目,对眉山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他还关注了微信公众号“眉山文化遗产”,进一步加深了对眉山“非遗”文化的了解,“感觉身为眉山人很是骄傲。”张瑞从中体会到了眉山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与外地朋友交流时,他更有底气,更加自豪。

  为扩大影响力,我市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2008年,我市组织“青神竹编”参加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中国故事”四川祥云小屋展示,获“最受欢迎大奖”和“贡献大奖”两个奖项;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我市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在成都举行的四届国际非遗节,被组委会分别授予优秀展演奖、优秀表演奖,太阳神鸟铜奖和最佳表现奖。

  同时,我市的“非遗”保护还与城镇化同行,“非遗”保护成果图片展、“非遗”保护摄影展、民间“非遗”达人秀、“非遗”绝技展示展演,“非遗”文化进广场、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机关,特色鲜明的“非遗”展演展示如火如荼,目前,丹棱唢呐、青神竹编已纳入当地中小学教育课程。

  传承源远流长,保护不遗余力,一路走来,散落民间的“非遗”珍宝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被人们熟知,被人们接受,被人们传承。可以说,我市的“非遗”文化正一步步苏醒,活在当下。


五月台会龙灯表演

 
  走出困境  寻找传承新出路

  “我都八十好几了,真希望赶紧有人来接过我手中的担子。”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夏福寿告诉记者,竹琴最初是古武阳人声鼎沸的老茶馆中说唱艺人所用,利用简板和鱼鼓的节拍,配上高亢顿挫的唱腔,唱出千年传奇事,深受大家喜爱。但竹琴一直以来是靠当地老一辈文艺爱好者进行传承,传承形式单一、缺乏新意,而且难以让现代人喜欢,以至于竹琴表演者越来越少,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局,其传承受到巨大的挑战。

  其实,我市的不少“非遗”项目都存在着传承难的问题。一方面多数“非遗”项目没有科学规划,大多数代表性传承人的年龄偏大,绝大多数处于50岁以上的年龄段,文化水平偏低,多数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对自己的项目缺乏科学的传承规划意识,对技艺如何传承没有系统的安排。另一方面,受固有观念、学习周期长、技艺复杂繁琐、市场萎缩、可预见性收入低等问题影响,部分“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如何能够破解这一难题?我市相关部门开动脑筋,不断创新,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既然年龄大的不愿学,那从娃娃抓起如何?别具特色的唱词结合竹琴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否更与时俱进?彭山区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找到了一条让竹琴表演重获新生的特色之路。

  目前,竹琴、复兴耍铜锣等“非遗”项目已经通过传承方式、展演形式等的创新,走上央视的大舞台,不仅很好地传承保护了“非遗”项目,还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保护和传承等重难点环节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之路走得更好。”我市非遗办主任杨宇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不能离开传承人而独立存在。近年来,我市“非遗”保护中心致力于为“非遗”项目传承人搭建平台,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展示活动,让传承人开阔视野,加强学习交流,增强传承信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创新带徒授艺方式的引导,探索出竹琴“老中青”梯队传承、青神竹编千人培训等经验,让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积极吸收更多人成为传承者,让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唢呐培训进校园
 

  “要让“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就要让其找到与当今社会的最佳结合点、切入点,让其融入生活。”眉山文化人士、“非遗”保护专家王晋川说,保护“非遗”的目的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只有让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吸引传承人,从而更好地保护“非遗”项目。

  在这方面,我市的青神竹编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青神竹编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融入当代生活元素,不断研发制作出让广大消费者看得上、买得起、带得走、耐欣赏、可实用、能收藏、能升值的竹编工艺新品;同时,在产品的系列化生产上求突破,从形态上分为“平面竹编”和“立体竹编”两大类;从技艺上分低、中、高、精四个档次;从功能上分生产用品、生活用品、观赏品三大类,使传统的竹编工艺实现多样化、市场化。目前,青神竹编已经走向了国际,成为了眉山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和魂。传承珍贵文脉,守望精神家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任重道远。让我们携起手来,齐心协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