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既小又大的长河:人与天的山中抗争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02-18 09:58:21      

责任编辑:


 
 
——深山“袖珍村”洪雅长河的脱贫时代(上)
 
透过长河村东侧山峦的垭口,瓦屋山雪峰像童话里白色的城堡从空中映入眼帘。
 
眉山网记者 李成 姚永亮 文/图
 
“问题导向,精准治贫。”坐落在洪雅县南部大山深处的瓦屋山镇长河村,几十年来一直与恶劣自然条件顽强抗争,在村党支部带领和各级有关部门帮扶下,在历经“献血式——输血式——换血式——造血式”脱贫奋斗的风雨洗礼之后,今天终于找到了一条有勇有谋的精准治贫之路。
 
1
 
猴年正月初三(2月10日),沿途所见年味正浓。进入瓦屋高原,气温只有两三度,但遇上了入冬以来最大的太阳。透过东侧山峦的垭口,瓦屋山雪峰像童话里白色的城堡,从空中映入眼帘。
 
记者一早从瓦屋山镇出发,紧走慢赶60公里,上午11点进入燕子岩与团宝山相夹的长河沟,沿河逆流南行约10公里到达长河村委会。
 
这里是我国八大国有林场之一的洪雅林场团宝山工区北部入口,一直往南就是40万亩团宝山原始森林,那边与雅安市汉源、荥经接壤。
 
3年前在燕子岩东面的燕远村采访时,曾偶遇长河村党支部书记胡启祥,当时他带着村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来燕远考察取经。那时我们只知道长河村“既小又大”:说她“小”,全村仅两个村民组,21户人家,总人口74人,除开边疆、海岛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恐怕她算是全国人口最少的行政村之一了;说她“大”,是地盘大,全村幅员面积2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户人家管了一平方公里。这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心想早日一访长河。
 
2
 
早已等候在村委会的胡启祥,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办公室,开启电炉子叫我们烤火。
 
说起长河村的过去,老胡一脸凝重。
 
当初没有通公路的时候,赶一趟炳灵场,单边近30公里,需要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燕子岩,来回都是“手爬岩”,至少要三天,两头还打火把赶路。“麻布裹脚棕草鞋,包谷吃完洋芋接”,就是长河人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有女不嫁燕子岩”,长河人被迫长期近亲通婚,这一习俗导致“十户九癞”。老胡回顾儿时的情景说,每到村小学堂上课时,从老师到学生都在挠痒痒,癣屑在石课桌上撒满一层。村民们一旦生病,无法抬出山去求医,要么自采草药治一治,要么躺在床上等死。
 
那时,男人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砍树、放木排,放一趟木排到炳灵场需要十来天时间,白天黑夜都在河上,结算下来每人挣七毛四分钱。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有林场实行规范管理后,守了几代人的原始山林,已不能再给长河村民带来任何收益。相反,退耕还林以及国营林场、小水电站、磷矿开发,长河村民付出了不少土地和劳动力。
 
虽然历尽艰辛,但长河人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生存发展的初心不改,几十年村里没有发生过任何违法犯罪的案件。他们靠着退耕还林的微薄补助养活老小,一年四季在高山密林间风餐露宿——打冷竹笋,养岩蜜蜂,挖中草药,到电站、矿区、林场找零活。在近几年“砍树不如打工”的困境影响之下,村里仅有的16个青壮年劳力,全都远走城市务工去了。
 
留守村里的只有一群孩子和15名60岁以上的老人。“现在搞脱贫攻坚,我们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人力,特别缺乏人才。”胡启祥说,“目前急需物色一个懂电脑的人担任村文书,打起火把都找不到。”
 
3
 
然而,今天胡启祥似乎对于“如何解决人的问题”有了一套新思路。他说,“目前正在动员本村知识青年,实在不行就请求上级下派干部,解决急需的文书人才,事情不等人啊!”同时,用“白茶换外脑”,通过各种渠道邀请旅游规划和经营专家为长河描绘发展蓝图。
 
长远来说,就是牢牢把握村民变为旅游经营业主的总方向,强化脱贫斗志和奋斗精神宣传教育,用规划和培训引领村民“亲长河,谋旅游,干产业”,首先把村中8名党员户动员起来带头示范,利用山林流转和青羌古宅,为户外运动开发和山珍野味销售预热。
 
老胡坚信,通过项目带动和长河的变化,本村年轻人迟早会回到村里来创业发展。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