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经典 流淌的情怀
2018-06-01 09:49
1
/
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照。
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照。
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照。
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照。
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照。
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照。
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照。
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照。
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照。
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照。
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照。
眉山网记者 李幸/文 张忠苹/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因文化而立、因文化而兴。而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无疑是城市的血脉。这个夏天,2018年眉山音乐季的大幕开启,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汇聚眉山,为市民们献上了一场又一场的“文艺大餐”。
当《北风吹》的旋律渐渐响起,一个久远的年代仿佛苏醒,演出现场的观众席一片阒静。待那抹熟悉的红色飘然而至,“人家闺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伴随着经典的唱词,许多观众也一同哼起了那熟悉的旋律。
5月27日、28日,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在市会议中心精彩上演。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这一飘,便是半个多世纪;这一飘,仿佛将人们又带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演出背后的故事
白毛女故事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73年前的一个明媚的春日,由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歌剧《白毛女》在革命圣地延安公演,轰动一时。传说中的故事经过舞台艺术的加工,尤为动人心魄。有人为杨氏父女的遭遇失声痛哭,有人对黄世仁、穆仁智怒不可遏,四月的延安借此腾起了冲天的革命之火。
七十多年来,《白毛女》初心不改,并被改编为电影、歌剧、芭蕾舞剧、京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延续着不朽的生命力。
歌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黄世仁等经典形象,当中曲目也家喻户晓。而芭蕾舞剧《白毛女》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以及武术,音乐上保留了歌剧曲目并吸收了大量华北地区的民歌,采用了管弦乐与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形式,将东方艺术与西方芭蕾进行了创造性的重塑。
进行重塑的,正是如今的上海芭蕾舞团。1964年,当时还叫上海舞蹈学校的上海芭蕾舞团将同名歌剧改编为芭蕾舞剧《白毛女》,1965年首演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
“嗒、嗒、嗒———嗒”没有音乐,随着团长辛丽丽口中打出的拍子,演员们在台上默契十足地进行走位,最后将动作稳稳定格……表演开始前,上海芭蕾舞团早早地开始了练功、走台与彩排,为晚上的表演做准备。
作为尝试芭蕾民族化的重要作品之一,《白毛女》为上海芭蕾舞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确立了其国内一流的地位;《白毛女》也被该团奉为“镇团之宝”,并被西方媒体称为“来自于中国上海的芭蕾像中国的瓷器一样精美”。
历经半个多世纪,芭蕾舞剧《白毛女》走遍全中国,演出超过了3000场。2018年上海芭蕾舞团再次巡演,眉山是他们的第三站。“我们之前在西安、兰州进行演出,这两个城市都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们希望这次巡演的第三站也是如此,所以我们选择了眉山。”该团演出部经理刘靓说,上海芭蕾舞团来四川巡演已有4年时间,期间虽然到了四川大部分城市,但眉山还是头一次来。“我们是提前一天来眉山的,大家都知道这是苏东坡的故乡,所以去了三苏祠那边,品尝到了东坡美食,真是不虚此行。”
虽然是第一次来眉山,漫步在眉山的大街小巷,刘靓已经被绿意环绕、到处弥漫三苏文化的眉山所吸引。他表示,眉山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的城市,希望以后能多多交流。
不能忘却的经典
作为表演芭蕾舞剧《白毛女》的鼻祖,传承半个多世纪,“喜儿”已经有了第七代的表演者。“我们继承先辈的精神,努力做到一丝不苟,把经典好好传下去。这次来眉演出,我们也毫无保留,为眉山观众呈现《白毛女》的原汁原味。”饰演喜儿的舞者周嘉雯说。
历经半个多世纪,芭蕾舞剧《白毛女》对灯光舞美、舞台背景做了改善提高,但其核心——内容和思想都保持了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的首演版本,配乐和唱段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保留了1965年的原版原声,《北风吹》等经典曲目仍为朱逢博原唱录音,增强了观众观剧的代入感。
“新版《白毛女》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捕捉到当年的印记。”市内某高校教师曹雪杨如此评价,“五十多年前编排的芭蕾舞剧《白毛女》,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如今看来依旧让人心潮澎湃,可见它的艺术魅力。”
“情感没有改变,情节没有颠覆,却不露痕迹地将西方芭蕾转化成中式经典,可敬可叹。”前来观看演出的54岁的老教师何文鑫说,自己十几岁的时候就看过《白毛女》电影,当时放映《白毛女》,全村人都去看了。“那个时候我就很喜欢电影里的歌曲,比如《喜儿哭爹》《扎红头绳》《北风吹》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歌曲。这次来除了看表演,也想回味当年我们爱听的歌曲。”
舞台上,艺术家们以轻盈的舞姿诠释了一段凄美的故事,鲜艳的红头绳、漫天的雪花飘,熟悉的道具和场景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怀旧的享受。其中,被解救出来的“白毛女”与“大春”相遇,高难度地上演了连续32个单腿转,令全场赞叹声不断。
“芭蕾算是‘舶来品’,但是在艺术家的加工重塑下,很有我们自己的味道。”退休干部李晓红说,上世纪70年代还是学生的她就曾在学校演过“白毛女”,“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在现场看到这部经典作品让我又想起了学生时代。”
“我从父母那里听过‘喜儿’‘杨白劳’‘黄世仁’这些名字,但没有看过《白毛女》,这次和父母一起来看,对那个年代的人和事都有了新的认识。”正上高一的周璐洁说。
以艺术为媒 结文化之友
举办音乐季活动是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文化立市”战略,实施“文化名城”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除了芭蕾舞剧《白毛女》,还有话剧《苏东坡》、儿童剧《冰雪奇缘》、交响乐音乐会、开心麻花话剧社经典话剧等陆续登场,让广大市民走进剧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内外的高品质演出。据悉,此次音乐季将持续到今年7月。
从去年11月举办第八届(眉山)东坡文化节暨首届四川音乐周,到如今2018年眉山音乐节拉开大幕。三个月后,眉山还将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18“历史村落的未来”国际会议……伴随着节会、表演的兴起,眉山的文化营销变得更加多元化,城市形象也借此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对于今天的眉山,有人如此评价:“这个城市更鲜活了,也更有趣了。”
的确,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以文化为媒,眉山不断拓展自身的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名城”,不断延伸自己的国际“朋友圈”,以开放自信的态度,让东坡文化与世界文化碰撞交流,不断擦出绚丽的火花。
在文化百花齐放的今天,优秀的、能被广泛传播的作品都在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对于这一点,将于2018年启动的眉山本土电视剧《眉山苏轼》的艺术监制郑晓龙谈了自己的看法:“眉山有很好的基础,因为这里有东坡文化,它反映了时代,提升了时代,历久弥新。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种方式,去表达和呈现。”
作为致力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眉山年轻的文艺工作者,30多岁的刘戈认为,眉山这座传统文化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正是需要载体,讲好东坡故事,还要讲好彭祖故事、李密的故事等。
举办眉山音乐季,或许正是一种表达和呈现。
“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举办眉山音乐季,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让高雅艺术成为广大市民业余生活的常态选择,同时培育眉山演艺市场,推动眉山文化产业发展,把‘眉山音乐季’打造成为新的城市名片。”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表演为镜,以音乐为媒。许多眉山的有识之士,也在纵览文艺精品之际,反思自身所缺失的,他们期待用更多方式,实现他们共有的展望,让眉山的东坡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