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彭山区

>

新闻中心

这里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8-23 15:01:32

责任编辑:任枫枫


  “截至目前,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了中央部署的226批次的改革试验任务,基本覆盖了农村改革各个领域。”日前,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司长赵阳介绍,农村改革试验区围绕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重点突破、集成配套、主动入位、先行先试,为农村改革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就是这试验区中的一员。

  敢闯敢试

  改革闯出新路子

  彭山区位于“成都平原半小时经济圈”核心层,是国家级天府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农业人口24.3万人。自2014年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后,彭山围绕放活土地经营权,有力地激发现代农业发展中“人、地、钱”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科学配置,带动农业蓬勃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活力焕发,全面催生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我过来流转土地的时候很省心,作为业主,我不需要直接和每家农户面对面谈流转具体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彭山区的相关部门已经在我确定进场之前谈妥了。我只是需要放心地签约、大胆地经营。”8月13日,在眉山果有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德华的办公室里,他开心地告诉记者,有源农业已经投入1300多万,大力发展柑橘产业,亩产613亩的柑橘基地已经初步挂果,产品前景非常看好。

  赵德华的轻省得益于彭山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创新出来的土地流转“四步机制”。

  针对在土地流转中农民怕业主“跑路”、业主怕农民“难缠”、政府怕无限“兜底”等“三怕”现实难题,彭山创新探索了“三级土地预推——资质审查前置——平台公开交易——出险应急处置”的土地流转四步机制,解决了农村无人种地、业主无地可种的“两难”境地,实现了“农民流转有收益,业主投资得效益,政府服务保权益”三方受益的格局,全力畅通流转渠道、全面提升农业服务水平,全程化解流转风险。

  “四步机制、三方受益”土地规范流转经验在全国交流推广,获得中央领导肯定,并写入全国人大修改《土地承包法》意见。目前全区土地流转面积16.5万亩,流转率高达68.9%,形成了70%的现代农业与30%的小农经济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带动16万农户增收。

  土地流转到手后,赵德华很快办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这张证书,成为公司“点金石”。

  “我用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分别在2017年10月和2018年8月两次总共获得了450万的金融支持,极大地激发了我搞农业创业的热情。”赵德华说。

  针对农业贷款面临的“产权流转不畅、产权价值不清、农业靠天吃饭风险太高、抵押权实现太难、贷款成本太高”等5大难题。彭山大胆创新突破,探索出了“五大体系、五方联动”的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制度配套,让农村资产有产权、能交易,有价值、能评估,有抵押、能处置,有产品、能贷款,有信用、可持续,构建起闭合的农村产权融资体系,破解了农民发展产业融资难、融资贵“最后一公里”难题。

  截至目前,彭山区累计发放农村“两权”抵押贷款1718笔、8.35亿元。金融“活水”的流入,农村发展进一步活跃起来。

  盘活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方式,是彭山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点。

  针对农村普遍面临大量闲置建设用地得不到有效利用,而新型城镇化、现代乡村旅游发展供地严重不足的矛盾,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难问题。彭山区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变、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前提下,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彭山公义镇新桥村,利用闲置的村办企业留下的集体建设用地20亩,作价入股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农产品集配中心,每年村集体将获得10万元以上的收益。

  2016年,彭山区双江村7户当地村民自愿有偿退出3.7亩的宅基地,申请将宅基地自愿退出后,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委托正兴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进行整理收储打包,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区农交中心进行挂牌,最终眉山喜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摘牌成功打造“盘桓小筑”项目,不仅使江口集体建设土地得到增值升值,同时也让集体建设土地得到了有效使用,也满足了农户进城的需求。

  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在彭山农村,农民已经成为体面的职业。”彭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凤翔介绍。这句话的背后,是彭山对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视。

  作为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专项激励计划”试点,彭山于2018年4月,制发了《眉山市彭山区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实施方案》,配套实施细则6项,明确培养基本条件、认定标准、申报手续等基础程序,搭建一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准入和退出、培训考核、日常监管等制度框架,明确扶持政策的具体要求并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证、激励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2018年,该区已完成165名培育对象的培训工作,拟认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3人,经过多重考核和公示选拔,确定首批认定名单为49人。2019年,着力解决职业保障不足的问题。按照《实施方案》设定,对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给予每人每年补助4000元;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给予每人每年保费50%的补贴。近期正在筹备补贴兑付仪式,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制度的社会影响力,增加新型职业农民保障,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力争到2020年,拥有一支能够引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繁荣的乡村人才队伍。”彭山区农村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集体经济迎长效机制

  “通过土地流转有偿服务、统购统销农资产品、集体资产出租等方式,多方拓源增收,2018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党总支书记李永伟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开心。

  果园村是彭山区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针对农村集体缺家底、缺理念、缺人才等因素造成的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弱、质量不优、经营效益低下等难题,彭山多措并举,“农民自愿、农民参与、农民满意”为原则,通过“亮家底、建组织、选人才、明思路、强经营”,探索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输血引导三种模式,推动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存量,一是通过对村集体的水域、土地、山林、滩涂厂房、校舍等资源,精心编制、包装乡村旅游、民宿、田园综合体等项目,招商引资;二是组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专业团队,为业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获得经营性收益。三是收取土地流转服务费,增加集体收益。扩大增量,是对长期闲置的厂房、村小、宅基地或经营效益不高的集体土地、鱼塘、荒山、林地等资产资源,通过租赁、股份合作、联合经营、转让经营权等多种形式盘活,提高经营收益,实现保值增值。输血引导,是指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中,通过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确立25~30%的村集体股份,奠定村级经营的基础。

  另一方面,区财政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奖励资金,对潜力大、成长好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支持,让村集体有“米”可下。全区“空壳村”数量从2015年初的25个到现在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增长30%,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区域城乡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转自8月14日《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记者乔金亮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戚原)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