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彭山区

>

新闻中心

陈良全 :黄丰草龙 舞出风调雨顺平安幸福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12-25 10:33:15

责任编辑:罗思源


1 (1)_副本3.jpg

  黄丰草龙作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1 (1)_副本_副本2.jpg

  陈良全介绍龙头编制方法。

1 (1)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编制草龙。

  眉山网记者 马诗雨 文/图

  说起黄丰草龙,人们并不陌生。舞动时,草龙时而“腾身穿尾”,时而“卧龙飞腾”,精彩表演常令观众赞不绝口。

  1987年,黄丰草龙(龙灯队)代表彭山参加乐山市首届文化艺术节灯舞表演,获一等奖。1991年、1995年,黄丰巨型五彩草龙(长234米,龙身直径1.42米)参加了彭山第一届、第二届彭祖寿星节大型开幕式表演,深受群众好评。

  起源于清朝末年的黄丰草龙,传承至今,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家住彭山区黄丰镇的陈良全,正是黄丰草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之一。

  让草龙成为黄丰文化名片

  出生于1959年的陈良全是土生土长的黄丰镇人,从小便喜爱绘画。1979年,他进入部队当兵。在部队中,他参加了美术培训班。绘画才能展现出来后,他当上美术教员,教战友们绘画。

  1984年,陈良全从部队转业回乡,次年,他从2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进入当时的黄丰乡(今黄丰镇)文化站工作,从事乡村文化事业。“那时候,我们农村不仅物质匮乏,文化生活也很单调。大家就喜欢看热热闹闹的表演。为参加彭山举行的民间灯会大游行,我开始四处寻访龙灯传承人,学习草龙制作方法。”陈良全说。

  在新丰乡油坊村(今黄丰镇丰华村),陈良全找到了草龙制作第二代传承人袁良成。在他的邀请下,袁良成来到黄丰乡文化站传授草龙制作技艺。时间长了,陈良全对编扎草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拜师”。在袁良成的指导下,陈良全渐渐掌握了草龙制作技艺的精髓。1986年,陈良全等人制作的长230米,由89人舞动的“巨龙”获得乐山“大佛节”艺术探索奖等三项奖项。

  多年来,陈良全在草龙外形设计方面不断推陈出新,赋予黄丰草龙新的活力。“以前的草龙不够精巧,龙头不逼真,龙身比较细,舞的时候气势不够。”陈良全说。他重新设计,不断修改,终于,让黄丰草龙的形象趋近完美:龙眼炯炯有神,龙头栩栩如生,龙身粗壮有型,龙尾精致逼真。

  在草龙保存方面,陈良全也研究出了窍门。“起初,做好的草龙没过多久就会长虫,很可惜。”陈良全说,为延长草龙的“寿命”,他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发现,在草龙上喷药最见效。“制作草龙的稻草也非常讲究,必须是当年无病虫害的干燥稻草,这样才能做出精致的草龙。”

  愿传统技艺可以传承下去

  12月21日下午,在黄丰镇的一间空房子里,几位师傅正在编制草龙。为赶上春节表演,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地赶工。

  据了解,黄丰草龙的完整制作流程有60多个步骤。整个编扎过程,需要用到刀、钳、锯、锤、针、线等工具,采用编、插、镶、缠、绕、悬、挂、剔、镂等多种复杂的手工技巧,耗时良久。

  谈起草龙制作技艺的传承,陈良全有些担忧。“现在,愿意制作草龙的人越来越少了,真担心有一天这门技术就这么没了。”陈良全叹了一口气说。以前,人们舞草龙主要是祈祷风调雨顺、老少平安,丰富农闲生活。现在,年轻一辈有着丰富的文娱生活,很少关注民间传统文化。当老一辈草龙参与者逐渐老去,谁来继承则成为难题。

  为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彭山区一直在努力。几年前,彭山区逐步在中小学中推广包含草龙在内的非遗技艺,让更多孩子知道并学习。

  现在,陈良全计划着,制作一条镶有鳞片的精美草龙,让每个人都能欣赏到黄丰草龙的精妙之处,让历史悠久的黄丰草龙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