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7-27 09:22:33
责任编辑:陈敏
居家托养暖心 专业康复放心 庇护性就业舒心
洪雅:568名精神残疾人家庭“获得感”满满
眉山网记者 邱文清
如何解决脱贫攻坚中精神残疾人这个最大“短板”和最难啃的“硬骨头”?
洪雅县下深水,破难题,探索采取“托养服务+专业康复+庇护性就业”的全链条、多元化、多功能、个性化服务模式,实现“托养一人、解脱一家、脱贫一户、温暖一方”,让全县568名残疾人及其家庭在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家庭和谐稳定上“获得感”满满。
居家托养
面对面上门服务“很暖心”
住在离该县花溪镇十多公里山区里的鲜沟村5组村民李芝秀的爱人吴兴承,8年前因意外导致残疾,丧失了语言能力,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再加上吴兴承的大哥患有精神疾病,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不过这几年,李秀芝的压力开始慢慢减轻。先是脱贫攻坚政策让一家享受“兜底”低保,2018年开始,吴兴承和哥哥又被列为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对象,社会服务机构的社工会定期上门,帮助家里的两位残疾人量血压、剪指甲、理发和修胡须,还会帮忙打扫卫生、洗衣服被子、陪着聊天。“自从有社工定期来帮他们理发,真是解决了一直困扰我们家的一个大难题。”李秀芝在一封感谢信中这样写道,丈夫看到社工们帮着做事,陪着聊天,虽然说不出话,但眼泪一直在流。
从2017年开始,洪雅县将居家托养服务范围向三、四级精神残疾人大幅拓展,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2万余元,用于购买社会化托养服务。三年来,共有像李秀芝这样家庭的362名三四级精神残疾人员享受到社会化机构每年每人不少于20个工作时的居家托养专业服务。
“社工上门面对面服务,能让精神残疾人家庭切切实实感受到困难有人帮、难事有人问的关怀和暖心。”洪雅县残联工作人员冯琼认为,这样的做法很有意义,建议应再适度增加覆盖面和工作时长。
医疗康复
专业人办专业事“很放心”
每月,中山乡桂花社区2组60多岁的吴伟良、王淑香夫妇走路到距家不远的县精神康复医院,看望40多岁的儿子吴建川。据悉,吴建川患精神疾病20年,有较严重的暴力倾向,常给邻里造成麻烦,年迈的老俩口以往经常无计可施。
“精神残疾人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才能防止病情变化,仅靠家庭管护确实力不从心。”多年从事基层残疾人工作的中山乡残疾人专干谢学林认为,这部分特殊群体十分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支撑的专业机构提供稳定医疗康复服务,从而减轻社会和家庭压力。
洪雅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经多方考察调研,争取财政支持在精神康复医院设立专门托养精神残疾人的机构——康馨家园,借助医院专业的医疗康复护理团队,为托养对象提供服药指导、康复训练、心理辅导等服务。目前,全县已有和吴建川情况类似的180余名精神残疾人在这里接受专业康复医护服务,病情得到较好的稳定和控制。吴伟良、王淑香夫妇再也不用为儿子忧心了。
“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病人信任,家庭满意,社会放心。”该县精神康复医院副院长、康馨家园负责人黄莉表示,医院对接受康复治疗精神残疾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进行全面评估;医护人员开展全程监护,对精神残疾人适应状态进行动态跟踪与监管,确保其行为可防可控。通过专业评估的精神残疾人动态入托康馨家园,结合手工劳动疗法、农事劳作疗法、娱乐融入疗法、辅助医药康复管护,使其自控力得到较大提高,心理状态和精神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每年帮助20余人次实现回归家庭。
庇护性就业
正常工作融入社会“很舒心”
从今年3月份开始,洪雅县洪川镇柳街社区的居民杨小兵心情舒畅。经过康馨家园专业医护,他的病情非常稳定,十分希望有一份工作,为体弱多病的母亲和正在上大学的妹妹提供帮助,但多数企业的普遍担心让杨小兵的就业之路并不顺利。
然而,转机出现在今年年初。为帮助托养对象就业增收,洪雅县残联转变“看管式”托养服务模式,经过多方呼吁奔走,争取本地爱心企业美康鞋业入驻康馨家园,建立400平方米的庇护性就业车间。杨小兵和其他经专业评估的30名精神残疾人通过技能培训和专业考核走上就业岗位。车间实行“1+1”融合就业,即1个社会正常务工人员一对一、手把手指导1名精神残疾人,最大限度地包容精神残疾人的生理和心理不足,每月每人可获得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劳务收入。
6月底,回家休假的杨小兵领到了1800元月工资,他将1500元给了父母和妹妹,自己仅留下300元。“在这里,我没有被‘另眼相看’,能够凭劳动帮助家里,感觉自己很有用。”
“爱心企业入驻托养机构,让精神残疾人和正常员工一起融合就业,最关键的是让他们融入社会的自信心大大提升。”康馨家园庇护性就业车间负责人付卫东认为,他们每月通过劳动能够领取一定工资报酬,让其自身价值得到体现,找回了自尊和自信,树立了“干一天活,挣一笔钱,享一种乐,帮一家人”的积极乐观生活态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