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东坡区

>

新闻中心

不忘初心 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8-01 11:04:06

责任编辑:罗思源


  眉山网记者 蹇玮杰 文/图

  【编者按】

  他们是美好生活的守护者,是和平年代里的逆行勇士。穿上军装,他们是铁血军人,用血与汗诠释了责任与家国情怀;脱下戎服,他们不忘誓言,退伍不退志,在不同的舞台继续绽放光彩,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他们用信念与鲜血,铸造起无坚不摧的钢铁长城;他们用执着与汗水,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庄重诺言。他们来自人民,为国奋战,他们回归人民,服务社会。舞台虽不同,本色永不改。“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东坡区部分退役军人、现役军属,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他们身上的故事。

  徐仲清

  热心公益 军人本色依旧

1 (2).JPG

  徐仲清正在整理货架上的蔬菜。

  徐仲清出生于青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2年,徐仲清在沈阳军区某部服役。从军23年,他由一名普通战士到中校军官,先后荣立了个人三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一次,并多次受到军区、集团军、师等的嘉奖。

  2013年,徐仲清从部队转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本对未来的蓝图规划清晰,且信心满满的他,在脱下军装走出军营的那一刻却坦言,还真有些茫然。在了解到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意见》后,让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徐仲清眼前一亮。“家乡山清水秀,水质好、土壤好可以种出放心蔬菜,只要形成产业化一定能成!”于是,徐仲清脱下军装换上“农装”,跨行种菜当起了“菜农”。

  为更好了解市场,2014年,徐仲清先后前往沈阳、成都等地考察学习,走遍了眉山周边最终在东坡区思蒙镇莲花梯子口村流转200余亩土地,开始了创业之旅。然而,这一年,徐仲清的辛勤化成了泡影,亏了不少本。也许是多年在军旅生活中磨砺出的勇气和毅力,徐仲清不气馁,再次多方调研,最终发现大部分利润流入了流通环节的问题。2014年下半年,徐仲清依托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创新农场生产和合作农场的批量采购统一加工,再统一配送的规范化运行模式,为客户既节省了采购、清洗和切割的劳动成本,同时采购到了新鲜、安全、绿色和卫生的食材,在价格上还有大幅度优惠。这种双赢交易终于让他打开市场,立稳了脚跟。

  六年多的创业奋斗,徐仲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功创办了蔬菜种植配送企业。但他却不仅仅满足自己变好,而是要让大家都好。

  “谢谢叔叔,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成为叔叔这样热心有社会责任的人。”6月24日,徐仲清远赴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为那里的困难儿童送去了温暖,那些儿童用稚嫩的声音感激地说。徐仲清表示,过去他自己就是因为家中穷,无法支撑三姐弟读书,才遗憾没读大学。他希望孩子们都能安心上学,长大后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去过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而这次的捐赠只是徐仲清每年众多的公益活动中的一个。在2013年眉山市刚刚成立了“眉山爱心联盟志愿者协会”开始,徐仲清就加入了协会。协会每一年都会对全市品学兼优但生活困难的孩子进行捐助,徐仲清不管企业的事再忙,也没落下过一次活动。

  除了关心困难学生,徐仲清还不断帮助有需要的群众。2018年,帮助抗战老兵杨志荣顺利乔迁了新居;每次“八一”建军节来临,他会带上物资到当地驻地部队看望大家……

  “做公益是‘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带给别人温暖的同时自己也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喜悦,人生也因此而充实丰满。”徐仲清表示,他没有多大的抱负,但做的事要对得起自己曾穿过的那身军装。

  从部队到地方,徐仲清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军人本色。

  刘昌俊

  艰苦创业 带动群众增收


  7月30日一大早,东坡区崇仁镇工农村村民刘昌俊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家承包的山上,察看茶山中茶树的长势。“你看看这几株,新扦插的根彻底长出来了,说明它们已经完全成活了。”看着长势不错的茶树,57岁的刘昌俊心里十分欣慰。

  “没有军队的锻炼,就没有现在的我。”刘昌俊告诉记者,那时自己刚刚高中毕业,怀揣军人梦想的他毅然入伍。艰苦的条件不仅没有将他打倒,反而练就了他健康的体魄,更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

  1983年12月,退伍复员回家的刘昌俊积极发挥军人作风,不等不靠,外出经商。在那个外出经商还不是很时兴的年代,刘昌俊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慢慢地,外出务工的人多了,在外经商的压力也越来越重。”他说,1993年,当看到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下的是老人和妇女儿童,大量的林地抛荒,这时他决定回东坡老家搞种植。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昌俊接触到了茶叶,茶叶是具有健康及经济、社会价值的特色资源,茶产业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经过多番考察,并结合土壤质地进行研究后,刘昌俊从广西引进优质茶种,投入了80余万元承包了崇仁镇工农村的150亩土地成立了茶庄,开始进行种植。接下来的日子,他和妻子起早摸黑、以山为家,一起搞规划、搬石头、整梯田、栽种茶苗,当年年底就顺利扦插存活了一批茶苗。在其精心照料下,茶苗长势喜人。

  “种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许多困难,如果没有部队的磨炼,可能我都放弃了。”刘昌俊介绍说,1996年,在茶树刚好要出“成绩”的时候,遭遇了暴雨引发的洪水,半数的茶树被水冲走,剩下的也基本不能产出,所有的投入就这样打了水漂。

  “那一段时间,感觉自己一下子老了十岁。很多人也劝我放弃,就当花钱买了一个教训。”刘昌俊说,他把自己关在房间想了整整一个晚上。“我虽然退伍了,但我依然是战士。战士就应该勇敢地去战胜一切困难”。于是他撸起袖子,重新垒上土,跑相关部门求经验,再次前往广西买茶苗。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辛勤的付出,新一季的茶树又在春风里舒根长芽、焕发生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昌俊的茶庄终于丰收了。茶的种类很多,从价格最便宜的十多块一两的清茶到一百多一两的黄金茶,并且远销省外沿海地区,一年销售收入达70多万元。“下一步我还想研究培育新品种,扩大种植面积,打造更加现代化的茶庄。”刘昌俊说。

  “没有刘老板,就没有我们家如今的好生活。”该镇村民刘桂珍感激地说。过去,刘桂珍一家5口人都住在破旧的土泥巴房中,靠种植水稻、油菜维持生计,但由于她父母年纪较大,丈夫又有高血压、糖尿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农活,家中的重担都在刘桂珍一人身上,日子十分艰苦。“如今跟刘老板种上了茶树,仅仅自家12亩的茶树一年就有7万多元收入,此外还可以到他茶园中摘茶打工增加收入,我们一家也住进了新修的楼房中。”刘桂珍说。

  刘桂芳一家生活的改变只是当地村民中的冰山一角。刘昌俊的小茶叶撑起了大产业,为乡亲们就业致富找到了一条生财门路。如今,当地工农村全村近50%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人均纯收入有半数来自茶叶产业,70%的家庭盖起了楼房。茶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平台,服务群众的新窗口,和谐社会的新亮点。

  黄霜

  无怨无悔 挑起家庭重担

3 (1).JPG

  工作中的黄霜(右)。

  她是一位普通的女孩,在最美的年华,怀着对爱情的憧憬嫁给了一名人民子弟兵,成为一名军嫂。岁月流逝带走了芳华,但也造就了一位无怨无悔辛勤付出的贤惠妻子,能干的妈妈,她是军嫂黄霜。

  今年31岁的黄霜是东坡区苏祠街道民和社区的支部书记,2014年与丈夫黄俊玮相遇、相知、相爱。“他身上的踏实,勇于担当,务实的品质让我很有安全感。”黄霜说。2015年,黄霜与黄俊玮走进了婚姻的殿堂。2016年,他们俩爱的结晶诞生。

  黄俊玮所在部队作为全训单位,全年常态化极限训练,执勤战备压力大,练兵备战要求高,所以带小孩、照顾老人的重担也就压在了黄霜一个人的肩上。

  2018年,黄霜的女儿发高烧,急需住院进行治疗。而那时,黄俊玮因处于战备阶段隔绝通讯联系不上。黄霜只得打起精神叫来父母帮忙,一同把女儿送进了医院。“那个时候,其实是非常希望丈夫在我身边陪伴,哪怕有个电话安慰也行。”黄霜坦言着那些辛酸的时刻,但是她也明白,当决定结婚的时候,就意识到未来的日子里聚少离多的生活也必将成为常态。于是她常常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穿军装的他,就不能让他因为自己分心,影响他的工作。

  除了当好母亲这个角色,黄霜还要兼顾好工作。作为社区的支部书记的她,与群众打交道多,日常工作多而杂,常常晚上、周末都会被加班去处理矛盾纠纷。7月28日晚上,黄霜和女儿正在与丈夫黄俊玮视频聊天,突然接到电话,电话那头说,“黄书记,这边有两家人在吵架,快来快来。”黄霜简单地给丈夫说明了情况,然后将女儿托付给父母,便火速赶往现场进行调解。而这样的日子对她而言,已经习以为常。

  在去年全市“双创”迎检工作中,社区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因社区内大多都是老旧小区,长期积累的问题较多,基础设施薄弱,整治困难巨大,黄霜不断探索方法,确保如期完成创建任务。清扫垃圾、铲除乱搭乱建、清理卫生死角,都会看到她的身影;当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社区居民,她一遍又一遍沟通,做思想工作,直到把工作做通。她以实际行动,感染着同事和居民,使得大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双创”工作中来。“那阵子早上7点就出门了,女儿都还没醒。下班回去就晚上10点了,女儿又睡了。”黄霜说,“感觉特别亏欠女儿,听到父母说女儿想爸爸妈妈时,内心特别难受。”

  “去年过年,丈夫没有告诉我回来的时间,有一天下午他突然站在办公室门口,等我抬起头看到他的时候,眼泪刷得一下就流了出来。”黄霜说,每逢过节,丈夫黄俊玮总是送上各种小礼物,有空她也带着孩子到部队去看望丈夫。虽然结婚以来他们相处的时间可能还不到十分之一,但生活中的小惊喜、小浪漫总是让黄霜忘却军嫂的辛苦,对生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为丈夫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也为这个军人家庭支撑起一片朗朗晴空。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