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6-13 15:39:35
责任编辑:任枫枫
景坤正在察看果子长势。
6月10日,在东坡区金花乡白塔村的一片李子林中,景坤与十多名工人正采摘着李子。果园入口处,七八个工人或在进行产品包装,或搬货装车。“我家的李子还挂在树上就已经被预订完了。”景坤自豪地说道,“只要品质好,口感棒,就不愁销路。”
这片果园的业主就是景坤,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怀揣对土地深深眷念,一头扎进了东坡农村。从一窍不通的农业菜鸟到李子种植能手,他不仅将李子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带动了附近群众一起种植销售,用智慧和汗水,推动着当地农业的产业融合。
外地大学生扎根东坡
出生于巴中通江的景坤,2009年大学毕业,就职于成都一公司。
在城市中漂泊了6年的景坤在一次与大学好友相聚时,来到东坡农村。相较于城市熙熙攘攘和车流涌动,这里的生活宁静闲适,景坤心生向往,毅然辞职与大学好友一同来到东坡区金花乡白塔村,开始了他新农人生活。“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景坤说,一开始他本来打算回老家支持家乡建设,后来到东坡实地考察后发现这里有着极好的区位优势,未来潜力可观便选择了这里。
2015年,景坤想要流转白塔村的土地,一身的书卷气的他,让村民充满质疑。“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景坤为了让村民们相信他流转土地的决心,与村民一同劳动。丢掉了原来常穿的白衬衣,卷起了裤腿,景坤一脚钻进了田间地头,除草、播种、浇水,老农民做的事他照单全收,喷药、驱虫、插枝,他慢慢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村民的认可,让身后的质疑声渐渐消失了,成功以8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了当地120亩土地准备种植李子。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农业对景坤来讲是既熟悉又陌生。看着田地里的各种经济作物,成长在农村的他一点都不陌生,可对于种植李子,却不知如何下手。
景坤种植的是新品种凤凰李,从浇水、修枝到日常管理都与普通李子有着众多的不同。为了能种植管理好李子树,景坤先后前往了重庆、贵州、云南等在当地有名的果园里请教学习。对于技术问题虚心向当地农技专家请教。“凤凰李最基础最不同的就是异花授粉,要用不同品种的李子花授粉才会结果。”景坤介绍说,凤凰李的生长周期为3年,为了能弥补空档期的租金收入,景坤还在李子林中种植了青菜、花菜等经济作物,减轻经济压力。今年是李子树的第三年,一棵李子树能收获李子30斤左右,李子园今年总产量有7万多斤。
“他家李子个头大,口感脆甜,很受欢迎。”前来收购的陈伦介绍说,“我预定了5万斤李子,这几天在抓紧采摘发货去抢占市场。”目前,景坤将李子进行分级再通过电商销售出售。“今年收入50多万元没有问题,到明年大面积挂果,预计产值超过100万元。”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我流转了3亩地,一年有2400多元的土地流转金,加上在李子园务工,一天80元的务工费,每月有1600多元工资,比自己种地安逸多了。”当地村民汪桂萍说起,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在景坤李子园里,像汪桂萍这样打工的村民有30多人,他们均为闲置在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以50到60岁的居多,主要从事修枝、施肥、浇水、采摘等日常管护工作,算上土地流转金和务工工资,平均每户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景坤在闲暇时还会免费为附近村民讲解种植技术,帮助他们销售水果。
“下一步我想借力互联网推广,打造近郊观光农业,吸纳更多的农村闲置劳动力,与附近村民一起将这儿打造成有吃有耍的产业融合地。”景坤介绍道。
记者手记
换作10年前,大学生放着体面的白领工作不干,转而投身农门种田养殖,背后定是一片哗然和费解。而今,随着规模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知识、懂技术、会营销的职业化新农民正在崛起,他们的新观念给田间地头吹去一阵清风。
景坤,一位农业生产一线的创业者,正以一个职业新农民的姿态,运用新观念带领附近村民增收致富,用自己的热情与汗水为东坡美丽乡村建设贡献着力量。
眉山网记者 蹇玮杰 文/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