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东坡区

>

新闻中心

打造“新名片”“新业态” 三苏镇倾力构建三苏文旅名镇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07-16 11:05:32

责任编辑:罗思源


1.jpg

  三苏镇航拍。

2.jpg

  千佛寺。

3.jpg

  三苏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现场。

  眉山网记者 王琴 文/图

  7月10日,站在东坡区三苏镇三苏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桩基的浇筑,几米深沟已初见雏形。由于受暴雨影响,工人们除了赶工期外,正加紧抽排雨水。

  据介绍,该项目占地46.5亩,规划建设“一殿一园五馆”的业态布局,即三苏殿、三苏文化公园、三苏家风家谱馆、文物馆、体验馆、讲习馆、诗书馆,总投资1800万。

  “目前正在进行三苏主殿和广场建设。”该镇党委书记彭怀春介绍,作为打造三苏文化旅游第一镇的核心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挖掘潜力 

  打造三苏“新名片”

  三苏镇不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且交通区位优势突出,镇内不仅是丹棱、洪雅两县旅游的必经之地,国道351线、遂资眉高速横穿全境。同时,目前全镇已形成5万亩的优质水果种植基地,各类特色水果成为享誉全国市场的一大品牌。

  从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的遗迹遗址考证,苏家三父子的故居除了在众所周知的眉山城区三苏祠,另外还有故居在三苏镇(原三苏乡)。洗尽铅华,岁月留痕,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的部分遗迹遗址依旧保存完好,拨股祠、望苏桥、千年拱背桥、千佛寺、三苏湖……30多处有关三苏的遗址、遗迹,传统民俗文化流传至今。

  为挖掘三苏文化,近年来,三苏镇以弘扬三苏文化为着力点,抢抓第四批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三苏历史文化名镇”的机遇,从生态优先、规划先行入手,先后邀请上海复旦大学、四川古典建筑园林设计院等专家教授,在完成三苏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控规修编的基础上,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大力启动三苏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工作。

  “整个规划发展方向,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彭怀春介绍,通过在保护中挖掘该镇的潜力,打造成国际知名的、国内一流的历史文化名镇,更将凭借独有的文旅资源,成为东坡区又一张靓丽“新名片”。

  以文为魂 

  景镇融合“新业态”

  2015年12月,“三苏历史文化名镇”获批,成为第四批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这座乡镇正期待重拾繁华。

  为打造三苏历史文化名镇,三苏镇将重点突出镇区“五建设一管理”,即文化形象建设、生态绿地建设、景观风貌建设、居住社区建设、配套服务建设及“景镇合一”管理,创建生态、宜居、美食、文化、低碳的三苏文旅古镇,力争打造成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典范。

  “整个集镇将进行仿古风貌的改造。”彭怀春说,要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关键一步就是要进行集镇改造,将对伏龙集镇房屋进行宋式川西民居风貌改造,对集镇路面进行改造、绿化、亮化配套建设,不改变建筑物的主题结构,让整条街的天际线更协调、更具文化底蕴。

  不仅如此,该镇规划还以望苏村为先行试点村,保留农村原有风貌,将山水、文化、生态、产业、村落融入其中,把传统村落打造成承接文旅古镇辐射乡村的生态园,成为独具风格的传统村落,并通过建设景观绿廊和花园庭院,让镇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同时,深入挖掘保护三苏文化,维护性修复三苏遗址遗迹,突出差异,以“三苏”全家福、“三苏”农家生活等场景为题,创作建设一批三苏形象雕塑,全力实施集镇风貌改造,建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观光、购物等为一体的三苏宋代古镇。

  除了在大刀阔斧挖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三苏镇还将场镇建设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大手笔投入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据彭怀春介绍,该镇还实施了管网改造工程,完成场镇8730米长的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并投资建成三苏湖自来水厂,将自来水管网铺架至场镇居民家中,加紧实施电缆线改造工程等,为景镇融合奠定基础。

  下一步,该镇将主打“三苏文化源乡”的文化牌,凸显“三苏”家世、家族、家谱、家风,结合本地地域条件和特色产业资源,定位发展“文旅农”三位一体的文旅古镇,建设大峨眉旅游环线中的重要节点,并通过文化创园,建设文艺创作基地,从文旅古镇延伸到现代化创意小镇、文化康养小镇,集全镇之智、举全镇之力,力争打造“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中国三苏文化旅游名镇。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