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首页

在井冈山, 仰望一群先行者的红色初心(上)

时间:2019-12-07 08:05 来源:0


  文 清


  大学时,去过延安,工作后,再来到井冈山。这两个地方,应该都是如我一样的青年同志们心中仰望的红色圣地。


  在井冈山的日子,一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回交错,在激动与感动中交替体验。断断续续读完带回来的几册书,井冈山上的学习和行走清晰如昨,内心却很是忐忑,希望自己粗浅的记述不要误读这片红色圣地和一群先行者的初心。


  一


  我是怀着一种朝圣的期冀来到井冈山的。


  三十几年前,上小学,就从《八角楼的灯光》《朱德的扁担》以及朱毛会师的课文诵读中对井冈山有了一些零散的印象。中学及至后来的大学,红军三湾改编、“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浴血罗霄》等党史知识的不断丰富和革命文学作品的阅读,让我对九十年前湘赣边界井冈山上燃遍整个中国的星星之火怀有一种更加深深的敬仰。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夜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从机场至井冈,蜿蜒起伏的山脉间,翠竹绿意葱茏,一路旋律熟悉的红歌联唱提振起大家的精神,让我们开始感受到井冈山深处无处不在的红色精魂。


  换上红军服、戴上八角帽、打上绑腿,按当年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四个主力团分组授旗……别具一格的开班式,我们即将开始一段走近井冈山历史深处的朝圣之旅。特殊的仪式似乎在提醒着,此行我们不仅仅只是路过的仰望着,也是理所应当的井冈山精神传承人。


  夜晚,600多名当地群众和井冈山红军后代参演红色大型实景剧《井冈山》。在四位红军后代井冈山儿女的叙述中,《旗》《灯》《情》《火》《路》五个章节,震撼重现了激情燃烧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年代。


  序幕。数千平方米的巨幅红绸化作血海与红云,映射第一次国共破裂和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和镇压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运动的血腥和残酷。


  大山之中,走来两支打着红旗的队伍,毛委员、朱军长胜利会师,红云之下,巨形镰刀斧头在山水间、灯光下熠熠生辉,寓意第一支工农武装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北斗星辉下,山野间1000多盏灯流动闪烁,那是远方深山密林中的红军队伍正在穿行;八角楼的灯光开始指明“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照亮中国革命万里程”。


  红旗满山遍野;湖中,乡亲们撑着竹排为红军送南瓜;河边,山妹子在为红军洗衣被;院中,舂米的群众亮开嗓子和红军战士对歌;山间,朱军长和战士们扁担挑粮……客家山歌、原生态的井冈风情,体现着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朝气蓬勃与军民鱼水深情。


  山林、阵地上,红军战士冒着枪声、爆炸、硝烟奔跑穿梭;竹林、山野中,燃起一簇簇数丈高的火焰……反围剿战争的场面掀起整剧的高潮,逼真展现了井冈山军民同仇敌忾、用血与火保卫根据地的壮烈场面。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哎,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疼到阿哥脚趾头……”“撒下的种子,红了天,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十送红军》的音乐响起。送别路上,红军战士把孩子托付给乡亲,孩子的哭声揪心裂肺,催人泪下;延绵数里的火把形成红色的道路,象征着中国革命的“山岭上”即将开遍“映山红”,从此走向胜利和辉煌。


  十一月底的井冈山,夜已经很有寒意,坐在露天的山水剧场内,激动和震撼中,我们完全融入其中。当数百支火把簇拥着演出的红军队伍走过我们身边,一直到红军剧场之外。我们站起,长时间鼓掌,目送他们离开。


  二


  在井冈山的十天,走过很多地方。在这些地方,时常在时空的穿越中去感受它们当年所经历的那段历史,那些故事。


  深秋,永新九陇山北麓下的三湾村景色秀丽,安宁祥和。枫树坪上,那棵见证了人民军队建立的枫树仍枝繁叶茂,遒劲挺立,只是片片树叶已染秋意。


  1927年9月底,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经过二十天的艰苦转战来到这里。连续作战和疲劳,饥饿、疾病的袭扰,队伍已经不足千人,已经有战士开始对这支队伍的前途和希望出现疑惑和悲观的情绪。


  在最关键紧要关头,总有一些胸怀远大、信念坚定的领导者能够挺身而出。就在这棵枫树下,面容清瘦但精神矍铄的毛泽东站上树下的石头,就像二十天前在文家市会师后作出向湘赣边界井冈山地区转移的果断决策一样,不仅以自己对革命信念的坚定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重新激起了这支队伍的斗志,还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在连以上建立党的组织,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枫树坪上,一支全新的中国工农红军由此成型。从这里,这支队伍迈着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朝着井冈山进发。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湘南起义剩余部队在江西安远也面临着大致相同的困境。天心圩上,与三湾枫树坪上激情满怀的领导人毛泽东一样,朱德果敢地站了出来。“黑暗是暂时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


  坚如磐石的信念,个人的威望和号召,像火焰一样点燃和鼓舞了剩下来的干部、战士的信心,成为支撑大家的最关键力量,带领着他们迈向同一个方向——井冈山。


  宁冈龙市,龙江河畔的龙江书院,门前小桥流水,院中绿树成荫。这座红廊白墙、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是当年宁冈、酃县、茶陵三县客籍人求学的最高学府。


  1928年初夏,在三湾枫树坪、安远天心圩上激情满怀的两位坚定的革命者毛泽东和朱德,就在龙江书院门前的小桥上,紧紧握手。两人从这里开始,齐心协力,一步步把中国革命的红旗插遍全中国。


  龙江书院,也是共产党军政院校中的“黄埔”。龙江书院大堂墙上,工农革命军第一期军官教导队学员名册上,谭震林、陈士榘等多名共和国将帅的名字赫然在列。让人唏嘘的是,名册上更多的学员却牺牲在了革命走向胜利的战斗征途中。


  淅沥小雨中,我们登上黄洋界。“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气壮山河的《西江月·井冈山》,就与当年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紧密相连。


  山顶,红军当年作战的工事、营房和战壕遗留的痕迹还在;山间,云雾迷蒙,松柏苍翠,不复昔日红军的奋战呐喊与战火硝烟。哨口阵地上,一门迫击炮赫然陈列。1928年8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炮科,被誉为共和国第九烈士的陈毅安,就是在这里,以一门迫击炮和一发炮弹,准确击中敌人指挥所。留守井冈山的红军两个连队在井冈军民的大力配合下,以竹钉、滚木礌石加上有限的枪支凭险抵抗,英勇奋战,一举击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取得黄洋界大捷。回井冈山途中的毛委员得知消息后,兴奋难眠,满怀激情地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


  黄洋界下,苍翠松柏间掩映着一条崎岖的狭窄山路。这是当年的毛委员、朱军长和井冈山军民一起挑粮的小道。沿着这条蜿蜒小路向下,下山上山,两公里,走过其中不到一半的距离,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想起当年井冈山军民从这里挑粮上山的艰辛,真是感到汗颜。


  “同志哥,扁担闪闪亮,


  朱军长带头挑粮上井冈;


  井冈兵马强又壮,


  粮食充足装满仓;


  保卫根据地,全国得解放……”


  走在黄洋界峰险路陡、坎坎坷坷、曲曲弯弯的山路上,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这首充满着乐观与希望的挑粮山歌。井冈山上,四十多岁的朱军长的扁担,挑出了一支党员带头,官兵一致、患难与共的人民军队。


不辞长作...

  东坡秧马图。   纪念东坡。   西湖苏堤。   眉山网记者 吴晓斌 文/图  四川眉山距广东惠州1700公里,如今不到3小时可直飞平...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