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首页

做苏东坡的追随者

时间:2019-05-19 11:24 来源:0

 做苏东坡的追随者

  现在文旅融合正逢其时,下一个春天定会更加春意盎然。

  吴晓斌

  千年一东坡。

  苏东坡是唯一入选1001—2000年世界“千年英雄”的中国人,在中外文化史上都闪耀着“文化自信”的光辉。幸运的是,我能在苏东坡家乡的媒体供职,也是一位苏东坡的热爱者和追随者。

  近几年,我利用节假日走了陕西凤翔,山东蓬莱、诸城,广西合浦等苏东坡曾为官或谪居之地,寻访苏东坡在当地的遗址遗迹、逸闻轶事,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对东坡文化的传承发展,回来写了一些东坡文化专题,在报纸上陆续刊发,让读者更多地了解眉山之外的苏东坡,算是对东坡文化的一种传播。

  很多人知道,有这样一块碑,上面集中了苏东坡的书法、韩愈的文章、柳宗元的事迹于一体。唐宋八大家“三家”开会,他们每一个个体都称得上中国文化绝美的瑰宝,这跨越时空的“三绝”集在一起,叫做“三绝碑”。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三绝碑”在四川眉山市、柳宗元曾为官的广西柳州市和湖南永州市,三地各有碑刻版本。

  去年春节过后,我用了一周的年休假时间,驻足眉山三苏祠,走访广西柳州、湖南永州,辗转数千公里,做了一期文化追踪《三地踏访“三绝碑”》。奔波之苦,成本之高,许多人不理解。但是能让更多人知道苏东坡背后的这些故事,同时自己也经历了文旅涤荡的快乐,我又觉得很值。

  “三绝碑”在近千年中屡遭磨难,能保护下来太珍贵了。当我在柳州见到“三绝碑”祖本,不知不觉就热泪盈眶!那是一种“千里万里追寻着你”的亲切,更有一种“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怅然。等到下一次的相聚,不知何年?不过无需惆怅,我们有幸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珍贵文化瑰宝再也不用担心受到破坏和伤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今天的“三绝碑”,你来或者不来,她一直都在!

  东坡文化代代相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代传承保护背后的艰辛。这些文化巨匠在几千年文明史上创造和延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我近几年走访的一些东坡遗址遗迹地,他们在传承东坡文化方面,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多用外在的物化来熏染市民的内心。比如以东坡命名的公园、学校、街道、雕塑,对东坡遗迹的保护和传承,都在潜移默化对市民进行着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们作为三苏故里人,就更应该成为东坡文化的浸染者、推广者和受益者。在市民中倡导多读三苏诗,多写三苏文,多创三苏曲,我们的街道、社区、公园也可以再多一些三苏书画石刻,在三苏文化熏染中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得益于东坡文化的滋养,一些东坡题材的散文随笔也渐渐浮出笔端。

  海口苏公祠有一副颂扬苏东坡的对联:“此处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2016年和2017年我分别以上联和下联为题写了两篇随笔。有意思的是,两篇随笔都在省副刊作品评比中受到肯定。今年眉山日报有11篇作品在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中获奖,其中关于东坡题材的就有5篇。看来,评委们也是对东坡文化有着由衷的喜爱。

  我不是专业的苏学研究者,仅仅是怀着对先贤和文化的敬畏,走访东坡遗址遗迹地。因为学识有限资料有限,访得辛苦,写得辛苦,但我沿着苏东坡足迹继续走下去的初心不会变。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走遍东坡所到之处,还任重而道远;和东坡先生的再次遇见,就在下一个春天。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