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首页

那年的那些囧事

时间:2018-11-18 04:30 来源:0

  李金廷

  那年,我们几个农村娃到县城上学。

  我们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那文化气息十足、宽敞明亮的教室,那麦秆遮盖下“冬暖夏凉”的寝室,那小树长藤野草掩映下古老斑驳的城墙……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那时,我们寝室里只有一个城里的同学懂乐器。那个同学时而吹笛子,时而拉小提琴。我们几个乡巴佬便坐在床边,呆呆地看着,傻傻地听着。那清脆悦耳的笛声,那悠扬婉转的琴声,沁人心脾,让人手痒。

  大家经不住“诱惑”,便趁那个同学小憩的时候,唆使一个同学去拿笛子。他麻利地抓起笛子就吹了起来,那个同学看见了,径直走了过来,站在他面前不动也不说话……好尴尬啊……

  过了几天,寝室里突然响起“鸡叫鹅叫”的笛声,显得那么不和谐。原来,这是我们中的一个同学在吹笛子,大家都好奇地围了过去,争先恐后欣赏他的笛子。他不好意思地说,这是他自制,难怪音调那么离谱。

  第二天,同寝室的几个同学走进百货公司,将货柜上各种样式的笛子看了个遍,吹了个够,但就是不下手买。看到同学们只看只试不买,原本还欢喜接待的售货员表现出了不耐烦的情绪。她哪知道其中的秘密?他们是在为制作笛子做准备呢。

  许多同学加入了制作笛子的队伍,大家纷纷如法炮制。失败了再做,反正做笛子的竹子随处可见,竹子里面还有天然的笛膜。通过不断改进,造出来的笛子越来越精致,声音也越来越好听。从此,寝室里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

  记得那学期冬至将过,学校放归宿假。我们归心似箭,有说有笑地一路狂奔,象耳、白马很快被甩在脑后。到了老泉桥,这时已是薄暮冥冥,河上渔火点点,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和几个同学“分道扬镳”后,我准备抄近道(横穿团结大队)回家。但还没走出团结大队,天就完全黑了下来,伸手不见五指,我只能跟着感觉走。当时想的是,长满草的田埂因为走的人多便成了路,所以走没有草的田埂肯定没错。

  摸索前行约半个小时后,才发现自己还在山上转圈。糟糕,肯定是迷路了,又走了一会儿,索性不走了,我弯下腰坐了下来,最后控制不住倦意,便倒在地上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微亮,我睁开眼睛,极目环视才发现,原来是人们搞农田建设,把所有田埂上的枯草都除尽了……

  我带着一身露水回到家,大人们先是一愣,满脸疑惑,在听我讲完事情经过后,又是庆幸,又是窃笑。

  我管不了那么多,先吃饭再说,狼呑虎咽下几两米饭后,便沉沉睡去。母亲唤醒酣睡中的我,没来得及吃午饭又仓促出门上学去。紧赶慢赶到达伏龙场上马桥口,在那儿等我的同学已经有些不耐烦了,我一阵道歉后,我俩又匆匆出发。

  屋漏偏逢连夜雨。走了六七里路后,一辆芒硝车呼啸而过,尘土飞扬,呛得我咳嗽不止。

  “快把嘴捂着!”“晓得了!”同学比我老练。

  凉风顶软脚坡爬了一半,灰雾还未散尽。后面又来了一辆带顶棚的解放牌汽车,它用尽力气慢慢向前行,慢慢跑过我们。

  “爬车!”说时迟,那时快,同学边说边跑到路中央,10米冲刺,抓住车板,脚蹬着护泥板,一跃,上了汽车。

  “快!”“快!”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同学边喊边伸出手。我也准备来个冲刺,追上汽车,抓着了车板,可惜,脚几次踏空……最后,同学一把抓着我,使劲一拽,两人都倒在了车厢内。

  这是一辆满载水泥的汽车,车厢前面一袋袋水泥堆得高,把汽车后视玻璃遮去了一大半。我俩侧躺在车厢后面,司机看不见我们。

  爬上山坡,汽车加速,车厢内的空气快速流动,水泥灰缭绕,犹如一股小小的龙卷风。司机时不时向后扫视,我们大气都不敢出,一直忍着、猫着、坚持着。

  汽车行驶到了象耳山,开始下坡了。“准备下车!”“好!”我小声答应道。趁车速还未提起来,我们一前一后下了车。

  同学看着我,我看着同学,大家都是一副灰头灰脑的熊样,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

  我们用手拂脸,拍打头发,脱掉外衣,并用上衣拍打裤子、鞋子,除去尘灰,我们又笑了起来,脏并快乐着!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