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三苏

>

苏祠

母亲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05-17 10:27:04      

责任编辑:雷尧


  怡人


  写下“母亲”二字,已是泪水潸然。母亲在汶川大地震那年离开我们,距今已十年光阴。


  2007年,母亲被查出患有恶性脑瘤且已经转移到肺部,我们三姐妹用尽办法想保住母亲的性命,寻名医找偏方,母亲的病情却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只得听从医生的劝告,将母亲送上了手术台,但手术之后的母亲,很快失去了活动能力,接着失去了说话能力。


  姐姐和妹妹放下手头的生意,轮流服侍母亲。我得空便去医院看望,母亲已经无法与我们交流。她昏昏沉沉地躺在病榻之上,已是瘦如剪纸。


  在2008年那场灾难之中毫发无损的母亲,是在5个月之后的一个中午,于家中溘然长逝。而她走后很长时间,我们三姐妹都无法相信她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总觉得她还在:在屋顶花园,浇灌她喜欢的那些花花草草;在厨房,烹制她拿手的菜肴;在公园,与父亲并肩漫步;在客厅,坐在沙发上陪我们闲聊……


  母亲的一生,是辛苦而充实的一生。


  母亲年轻时候,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成都女子师范学校,被分配到眉山的一所乡镇中学教书,后来为了父亲,回到仁寿,到府君中学教书,再后来,主动要求去乡村创建一所小学。母亲就这样一步步回到了她年幼时立志要离开的乡村工作,并且,一去就是一生。


  记忆里,那是一个风景秀丽、不染尘埃的小山村。这个小山村,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老桥村。据说,是因那座横跨清清小溪的石桥而得名。


  母亲初到老桥村时,寄住在一户农民家里,把教室设在村里的保管室里,然后开始寻找合适的地址修建学校。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要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兴建一所学校,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外的前进村教书,每日早出晚归,回来便挑水种菜,空时就帮母亲修补小学校的桌椅板凳。


  在我出生的时候,新的小学校也建成了。虽是两间土墙草房,却也干净整洁。又在村里请了两名稍有文化的年轻人代课,小学校便初具规模了,母亲便是这所小学的校长。后来,又修建起明亮的砖瓦房,学校规模也逐渐扩大,办了三个小学班,一个幼儿班,母亲带着学生在校园里植树种花,又栽了葡萄。小小的校园里花木扶疏,书声琅琅,十分干净整洁。


  记忆中,母亲留着齐耳短发,眼睛大而明亮,皮肤却有些黄黑。想来当时为那所乡村小学和我们四兄妹呕心沥血的母亲,是无暇保养自己的肌肤的,只得听任风霜雨雪,一点点把自己的美丽消磨掉。


  父亲也曾告诉过我们,你们的妈妈,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美人,大眼睛,白皮肤。


  记忆中,母亲待学生极好,也待周围的乡亲极好,有时候会拿了自家衣物赠予孩子们,会留过不了河的孩子吃饭,还会解囊相助处于困境中的乡亲。而每次暴雨过后,小河的水位便会上涨,河对面的孩子过不了河,父亲放学回来,会帮助乡亲们把孩子们一个个背过河去,母亲则陪在一边,担忧地叮嘱要小心。


  母亲也是我的启蒙老师。小学毕业时,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县城一中尖子班读书,母亲有一万个不放心。每期开学,她会亲自把我送到学校,千叮万嘱才离去,放假时候,又会亲自来接我回家,因为她知道,胆小怕狗的女儿,是没有勇气独自一人走过村里那条崎岖小路的。母亲就像一位守护神一样,守护着身体娇弱的女儿。


  姐姐和妹妹在母亲过世之后,一直深深自责,没能抽出时间好好陪母亲去全国各地旅游,甚至,没能好好尽孝。我又何尝不处于自责之中呢?小时候,我是最依恋母亲的人,一时半会没有见到母亲,就会发了疯似地寻找。可是长大之后,我却只顾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很少陪伴母亲,甚至在母亲病重之时,都不能一直陪在她身边,就连母亲弥留之际,我都还在教室里上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之恩,做儿女的,纵是倾尽所有,也无力偿还。我们便把这份爱,延续到孩子身上吧。爱,延续下去了,这世界,便能收获一份一份感动和希望。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