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首页

袁枚的藏书与散书

时间:2019-12-28 10:53 来源:0

  □江舟

  古人爱读书,也留下了很多读书、藏书的故事。清代诗人袁枚,自幼爱书,但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只好向别人借书阅读,自然少不了受人的白眼和冷落,饱尝了读书人的艰苦和辛酸。后来袁枚做了官,可以随心所欲地买书了,藏书竟达40万卷,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袁枚在小仓山房筑“所好轩”藏书,并写了一篇《所好轩记》,表达了自己对书籍的喜好之情。

  袁枚早年的借书经历,使他领悟了许多有关书籍的道理。他发现藏书的并非都是读书人。“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人有几?”于是,便发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感慨。看了别人的眼色,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勉强借来的书,总是格外珍惜,担心来不及看完主人就要索回,于是全神贯注,勤于记诵,所以印象深刻,得益颇多。相反,如果这本书是自己的,就没有这种紧迫感了,总觉得什么时候都可以拿来读,将其扔在一旁,束之高阁,时过境迁,往往就再也没有去读它的兴趣了。这种体验,大概每个读书人都曾有过,但是袁枚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一番形象的描述之后,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藏书不读,不如不藏。书确实是每个读书人最大的财富,但是这种财富指的是精神形态而非物质形态。比起那些一心想给后代留下万贯家财的地主老财,以藏书传世应该是风雅之举了,但是这种风雅仍然只是形式而已。至于那些藏书者给子孙订立“鬻书及借书为不孝”,更是几乎迂腐。袁枚藏书不以书多为炫耀,更不认为这些书便是他一人所有,期望子孙相传。相反,乾隆开四库馆,面向全国访求天下异书,袁枚就献出了不少珍本秘籍。平日朋友相借,他更是慷慨允诺。这样,所藏之书,十而去之八九。于是,他又写了一篇《散书记》,记述了他散书的感受和态度。“天下宁有不散之物乎?要使其散得其所”。当书籍归己所有,往往弃之一旁,不认真研读。当他人欲求书,自己将与书分手之时,便会觉得这本书还是很有价值的,很值得一读。所以,每散一本书,都会有依依不舍之情。于是,便先日夜攻读,将其精华内容记在心中,甚至摘抄下来。这样,虽然书籍已经转于他人,但是自己则是真正拥有了它。

  如果说藏书、借书之感受大家都曾经历过,那么“散于人转以聚于己”则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袁枚爱书之真切,深谙读书之味,同时也展示了他旷达豪爽的性格,确实是一位可敬可叹的真读书人。

不辞长作...

  东坡秧马图。   纪念东坡。   西湖苏堤。   眉山网记者 吴晓斌 文/图  四川眉山距广东惠州1700公里,如今不到3小时可直飞平...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